媒体传真

    首页 / 媒体传真 / 正文

    媒体传真

    培养数字人才既要“种草”也要“植树”

    发布时间:2024-04-30 点击次数: 作者:吴云青 责编:米洋 王晓艳 来源:南京日报

    近年来,我国对数字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,数字人才数量不足、人才素质与产业相关岗位需求不匹配、关键核心领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。日前,人社部等九部门发布《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,明确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,用3年左右时间,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、引、留、用等专项行动,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,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。

    “数字人才”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。其中既有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等专业科技人才,也有网络主播、数字出版编辑等“数字化”含量相对较低的人才。在人社部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(2022年版)》中,就标识了97个数字职业。有观点认为,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渗透,数字技能将会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必备技能。据测算,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,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。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,就像对人力资源的“土地”进行绿化,有了大面积、高质量的“绿地”,才能跟上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。

    这片数字人才的“绿地”,既包括绿草如茵的“草原”,也要有浓荫如盖的“森林”,即高端复合型数字技术人才。当下,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有两大痛点,一是算力昂贵,二是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稀缺。自2019年首批35所高校获批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以来,这一专业已经连续多年成为“爆款”。今年有大批AI专业本科生毕业,从在宁高校情况来看,有相当比例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,几位受访同学道出了原因,“身边很多人觉得我们专业很热门,但其实做到顶尖很不容易”“选择继续读书,其实是想在专业领域扎根扎得更深”。

   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“拔”出来的,而是“长”出来的,如果把拔尖创新人才比作一棵参天大树,这棵大树的根就扎在基础教育——在数字人才的广阔“绿地”上“植树”同样如此。今年2月,大阳城集团7549Y发布“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”总体方案,AI课将于9月面向全体新生开设,这在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。该体系分为“1+X+Y”三个层次,即一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+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+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。耐心“种草”、精心“植树”,在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同时,培养面向智能时代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,未来能够在重大领域有突破、赢得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大师级战略科学家。

    开设通识核心课,主要是在提高“绿地”质量,给未来可能出现的“大树”乃至“森林”打基础。而每一棵“树苗”初露身姿之后,还得成长壮大,例如要继续深造、要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。当下,校企联合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已成为高校和企业的共识,不少数字科技企业与高校联合打造“校中厂”“厂中校”等,探索“教学+实训+路演”人才培养模式,南大就开设了项目制课程,学生直接进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、头部企业等产业平台,亲身体验和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。

    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的数字人才队伍,既要“种草”也要“植树”,为此应前瞻性谋划、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,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,包括完善数字人才与创新基地规划布局,尽快形成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培养机制。如此,才能不断提升“绿地”品质,让一棵棵“小树”茁壮成长,长成参天大树,形成连片的森林。

    XML 地图